蜂鸟网首页 > 行摄自驾 > 行摄自驾营 > 正文

一名唐朝雇佣兵的丝路漫记:敦煌沉浮录

0 2015-09-08 05:28: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9月2日,阴转大雨,嘉峪关—敦煌

  嘉峪关带给我很多个意想不到。

  第一个意想不到,是明代的边关竟然往后退了几百里地,瓜州、沙州、阳关、玉门关,通通被弃置于关外!

  生为一名沙州(今敦煌)人,还真是命运多舛。在我穿越后不久,“安史之乱”随即爆发,训练有素的安西精锐部队东调,吐蕃趁机而入,占领沙州(敦煌),西州(吐鲁番)一带。840年,汉人张义潮起兵推翻吐蕃统治,建立“归义军政权”。宋代以来,沙州又相继经历了沙州回鹘、西夏和元朝的统治,到明代,干脆被中央政权弃置于关外。

  这尴尬的历史令我想哭。不过同行的袁腾飞老师介绍,学术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取代元朝,蒙古人不过失去了中国皇帝的皇位,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蒙古汗位还在一直传承着,直至1635年察哈尔部为满洲的后金-清所灭亡。因此,明朝与北元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南北朝时期。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就像是横亘南北之间的一条楚河汉界。

一名唐朝雇佣兵的丝路漫记:敦煌沉浮录
嘉峪关关门 拍摄:原野

  那敢情是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生活在关内还是关外,并不重要,你始终是有归宿的孩子!我释然了!

  第二个意想不到,一座关城竟然修足160年。

  不得不说,嘉峪关的选址很明智,它恰好建在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狭窄的地方,南边的祁连山与北边的黑山,形成对峙之势,恰如酒泉盆地之瓶口。“西域人贡,路必由此”,明代征虏大将军冯胜相度地形之后,决定在此建关筑城,扼控咽喉。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祁连山天下第一墩。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前后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

一名唐朝雇佣兵的丝路漫记:敦煌沉浮录
南望祁连雪顶 拍摄:原野

  由此可见,明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有多严谨。大唐的治边风格就截然不同,惯常于和亲修好,或者以攻代防,并没有修长城这一说。在沙州(敦煌)疏勒河的沿岸,倒是留存着不少汉长城的废墟。风化了的汉长城,露出粘土和芦苇层层夯筑的结构。相形之下,砖砌的明长城多么威武雄壮!

  我总觉得,明长城变得更结实,是因为,随着气候改变,河西走廊一带,已经没有那么多芦苇可供使用了!

一名唐朝雇佣兵的丝路漫记:敦煌沉浮录
关外的骆驼  拍摄:原野

  第三个意想不到:嘉峪关建筑雄奇,结构巧妙,充满军事智慧。

  进入嘉峪关,好像进了一座大迷宫,错综复杂的道路,很容易分散敌人兵力,实现各个击破。嘉峪关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高台楼阁建筑和长城峰台等组成,三重城郭构筑多道防线,形成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重城并守之势。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有东西二门及回护的瓮城,是屯兵操练的重地,出关入关的老百姓不得进入,只能从外城绕道而行。那么,这个边关重地到底屯兵多少?

  ——常驻士兵800名!似乎少得可怜。但是别忘了长城是干什么吃的呀!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万一发生情况,附近的兵力可以及时助援。

一名唐朝雇佣兵的丝路漫记:敦煌沉浮录

俯瞰嘉峪关关城 拍摄:王江

一名唐朝雇佣兵的丝路漫记:敦煌沉浮录

嘉峪关外城的戏台 拍摄:王江

  出了嘉峪关,我的心好像塞外的狂风肆掠,恨不得一气吹到敦煌——久别的故乡,还好吗?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