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前言:说起重庆,最多的记忆就是“山城棒棒军”、“过江索道”还有“火锅”。记得上学那时候重庆的过江索道就说要拆,那时候脑子里想的就是一定要来一趟用图片记录下最后的索道。但不记得是因为什么这个行程一拖再拖,后来多次的出差的目的是重庆但也因为阴差阳错与它无缘。这回接替我的同事完成后半程的珠峰之旅,没想到出发的地点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重庆。所以当我从飞机的舷窗上看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出发前特意咨询了一下我那个老家是重庆的同事在重庆需要去哪逛逛,为此我还特意的写了一个小纸条放在裤兜里以便在最短的时间里能看到,好多人都说我跟80年代夕阳红旅游老年团成员似的,但我想这样的刻意是在向我来晚了表示歉意吧。
有人说喜欢是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对于城市我好像也是这种情怀吧,有的地方一来到就觉得这里与自己气场不符有种想办完事马上就走的冲动,但有的地方就像心爱的姑娘,久久不愿从她的怀里离去,甚至不在的时候还有一些思念。我想重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后者吧。但是我却不认为它是个“姑娘”;反而像“母亲”那样亲切,甚至连空气重都能感觉到一丝的爱意与甜美。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疯狂地石头》里面谢小萌在索道车厢里跟陌生美女的对话:“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当我走在街头巷尾的时候,我才感觉这句调侃有些耍流氓的对话其实还有一些意味。
作为一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城市,包容、气度、底蕴一定是它让你第一时间能感受到东西。作为一个帝都出生长大的孩子对于这些我还是很敏感的。还没顾得上吃午饭,我便拿上相机冲向街头。
在北京串胡同,在这里一定要去棚户区也就是十八梯转转了。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这条老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老街道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街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线、打麻将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更有狗啊猫啊,随意趴在地上打着盹。
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十八梯的来历,大概是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本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
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被习惯性理解为城中村,城是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解放碑,村是吊脚丛生、户不蔽雨的十八梯棚户区,其实不然,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先有村后有城,先有穷后有富,城市发展因江而生,倚山而上,如大树参天,纵然树冠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也是因为坚实的躯干和发达的根系。由此,在这个被“代言”了落后居住条件的十八梯里,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这就好比北京的胡同是一样的道理,去还是留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经意间已经过了午饭的点,正好闻到了小面的香味,那么不如坐在路边小摊的椅子上吃一碗小面。等面的时候不经意瞎看,看到了旁边正在抽烟喝茶的老爷爷,上前搭话才知道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将近40多年,半辈子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老了每天的事情就是来这里喝喝茶,抽抽烟,看着路上形形色色的人,见证着这里一切的改变。走的时候我握了握老人的手,祝福他长命百岁。
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当你举起相聚对准你想拍的人得时候,大家基本都面带微笑或者很友善,即便不想让你拍的时候也会乐一乐摆摆手。我对此的理解就是宽容吧,是啊,在这个生活气息季度浓重的城市里,大家的生活都很惬意、悠闲甚至是慢节奏。人的心态好了,为人处事时都多了一些包容,少了一些煞气。
在街头,无时不刻可以看到那些“棒棒军”,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棒棒最炙手可热的时候的场景,但是如今看他们也是非常的有意思,在这个现代的城市他们依然使用着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来营生。看着街旁的一切他们好似处事不惊,坐怀不乱,任凭你怎么发展或者变化,我都是一个只要你需要就会出现的棒棒,靠着自己的力气过日子。
·感受最后的过江索道
穿过十八梯不知不觉的来到小十字,没费力就在右手找到了我期盼已久的过江索道,单程票价10块,往返20,不贵!可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完全不是之前从图片看的感觉啊,这索道的入口完全像是80年代北京公交车的总站啊,直到买完票进入建筑坐电梯上二楼之后才发现,原来只有深入其后才别有洞天 啊!
乘坐索道过江,是重庆人引以为豪的城市特色。重庆地处嘉陵江、长江两江交汇处,上世纪80年代之前,重庆主城区仅有一座长江大桥、一座嘉陵江大桥,过江的 交通压力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1980年底,重庆市政府决定建设嘉陵江索道。1982年1月1日,嘉陵江索道正式开通运行,这也是中国第一条过江 索道,索道全长740米,车厢最大容量46人。1987年,重庆又建成长江索道,长度为嘉陵江索道的1.5倍,从此,乘坐索道凌空渡江,成为重庆一大特色 景观。热门电影《周渝的火车》、《日照重庆》、《疯狂的石头》等,都有索道的镜头。
从小什字对岸的索道站能看到重庆的全景,时不时来往的索道仿佛能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个电影中古朴的老重庆。
第一次坐过江索道还是特有意思,由于车厢是被索道的览胜所连接,底部完全没有任何支撑,刚冲进车厢来到车头部分的时候能感觉车厢头部往下沉,其他第一次坐得人中还有胆小的发出了叫声。车厢内部不大,除了周边一圈有可以坐得座位以外几乎车内的人都要站着,人少还可以,但是人多的时候伴随着重庆夏季的炎热还是叫人难以接受的。当索道运行起来的时候车厢内还是相对凉爽的。现在,索道的情怀与观光旅游的目的要远远大于实际的运输目的,坐在车厢里从江面横空越过,看着城市的景色别提心情有多愉悦了,这一刻仿佛把内心全部放空,装进心灵的只有清爽。
当然目前重庆仅剩下长江索道,原本的嘉陵江索道已经在2011年被拆掉了,后来与重庆的朋友聊到这里的时候她告诉我,小时候家住江北城时经常跟着妈妈坐索道,那时候重庆灰蒙蒙的,没有太多的高楼,但那种慢悠悠、晃悠悠的感觉却是她现在最怀念的。“现在城市发展太快,一个东西能有30年历史肯定就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了,以后我们恐怕也很难再有这样的记忆了。”这又不禁让我想起北京的胡同,难道等到我老了的时候被问起胡同的时候只能给我的孩子看照片吗?!
·讲述上下半城的故事——朝天门码头
在我深陷自己的情怀的时候,我想起了同样一位性情中人——我喜欢的摄影师严明,前一阵偶得他得一本签名的书,名字我非常喜欢——《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这是个机缘
如果可以
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
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
倒是可以让人知晓
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
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
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
这本书不教赚钱
不教人如何改变世界
我想谈的是关于保本
关于如何不被世界改变
我怜惜着那些活着不易的人们
那些存在不易的物们
陪伴着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堪与失态
真的不想只当我们是去送葬
真的不想让后来人
只能在我们的影像中游园惊梦
都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
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与它相遇,不是缘分,是我们的命
我决定认命
因为,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严明
其中的每一张照片我都非常喜欢,但有一张我记忆深刻,就是他在朝天门码头拍的《朝天门码头贵妇》。
————————————以下文字以及图片来自严明————————————
起初我认为某些高潮图景总会在高潮的地点上演,所以我一直想在朝天门拍到一张不错的照片,配得上我寒来暑往上上下下的一往情深。但我又真心觉得,朝天门是 一个好得可以不拍照片的地方。我心甘情愿沉静于此,我愿意每次面对它都如恍若初见。但是,2009年1月某日傍晚,朝天门台阶上一位贵妇身影的出现,让一切都得以改变。
她带着一身丰腴的气质,远远地就说明着与这江边的格格不入;她踩着颤颤 的步伐,时时地交代着她对这码头的统摄。当时是我从上游的蔡园坝往下,经过一下午的步行即将从滨江路走到朝天门的尽头。她的气场让我头皮一阵发麻,细汗随 时准备渗出额头,手中禄莱相机早已调好了曝光组合。此时,她的步伐带动我的心跳,她的光芒,直视也像是一种冒犯,直觉告诉我不必离她太近,好让她的光芒有 四散的空间。她那如同朝天门城楼般高耸的发髻、高尚的毛领大衣裹起富态的腰身,全部重力交由穿着紧绷铅笔裤的双腿支撑,再汇聚于细细的高跟,将台阶直踩得 磕磕作响。她从容地走入取景器的中央,快门的触发也顺从了她的从容。
她就是上半城遭遇下半城的故事,她就是下半城滋养上半城的缩影。
据说,下半城的游轮业务是她的生意,上半城的消费是她的生活。她那天的出现,完整了我对这上下的理解。这就是码头,有多少希望从这里登陆?又有多少结局在这里消逝东流?
————————————以上文字以及图片来自严明————————————
于是我也来到了这张作品的创作地,亲身的去感受了一下他当时的意境,说实话我是一个喜欢水的人,所以每一个城市有水与否都直接影响了我对它的喜爱程度。来到朝天门码头说实话我还是有一些失望的,因为整个码头都在修,而且一点老得味道也没有。唯一幸运的是通过岸边的阶梯可以下到河边,当我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左手边一个卖凉粉的小贩挑着凉粉也来到石阶上坐,我偷偷的举起相机拍下了她对着河水发呆的画面,我当时真的很想跟她聊几句,不过还是没有鼓起勇气。
一阵欢笑声传进我的耳朵,回头发现我右边来了一对情侣坐在河岸边的水泥墩上边吃边聊天,不时的拿出手机拍照。
对于重庆的爱,有朋友开玩笑说,我只有娶一个重庆的姑娘才能表达吧,对此我微微一笑。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因此我借用我之前看大网上的一句诗来抒发我的情感吧。
山城夜景,一得益于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楼房。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漫天星
汉,极为瑰丽;二得益于两江环抱,双桥相邻。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桥面千红万紫,宛如游龙,动静有
别,有似不夜之天。 初夜时分,以繁华区灯饰群为中心,干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民居灯火为背景,层
见叠出,构成一片高低井然、错落有致、曲直相映、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车辆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灯
海之中,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欢笑、笙歌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更兼两江波澄银树,浪卷
金花,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俯仰顾盼,情境各异,如
梦如幻,如诗如歌,堪足撩人耳目,动人心旌。重庆的夜景是公认的比上海和香港还要漂亮的地方,你可以登
高俯瞰两江风景,也可以游江观夜景。重庆著名的一棵树观景台,于02年新建一观景楼,门票15,观景台有一
大的停车场,你可以自行开车前往,夜空中的重庆,俯瞰江中点点灯光,犹如闪烁的星星掉多在水里,亦真亦
幻。你也可以乘坐重庆著名的满江红游船,环游重庆市区,别有一番风味。
·雅安——那个曾经的伤心地
离开了重庆驱车400公里继续向西,来到了雅安,说起雅安大家知道的原因恐怕绝大多数是因为2013年4月20日的地震吧。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受灾人口多达152万。
虽然县城不是地震中心,但是后来在河边与当地老奶奶聊天的时候我也听说县城也受到一些影响,车队行驶在路上的时候也能看到一些有关重建之类激励人心的标语。
时至傍晚,到达每一个地方之后我都喜欢带着相机四处转转,常看我游记的人肯定都知道,所以在酒店安顿好我就拿起相机下楼了。这里的景色可以说非常漂亮,河岸边都是有序的高楼而且河岸边有宽阔的河滩可以供当地人在晚饭之后消夏。
很羡慕这里的生节奏很慢,同时能从人们的脸上看出来幸福指数很高,傍晚时分的河滩格外热闹,有老人在耕作,有的在河边乘凉,还有的下河去游泳。
·泸定桥——老奶奶带给我的惊讶
从雅安出发,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康定,但在此之前须要经过泸定县,没错,这就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那个地方。
泸定桥又被称为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 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
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 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 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 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站在泸定桥上的时候,看着下面湍急的河水,总感觉桥实在空中运动的,没多久便有些晕了。处于人的本能,我下意识的抓住了翘的铁索并且在桥中间喘息了一下,正当我回神的时候,突然看见从我身后冲出个老奶奶,她虽然年纪看上去很大但是在桥上走起来非常的稳健。我追上去给老奶奶拍了一张照片。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心里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晚上我把图片处理完,便发了一个朋友圈附上这张图写下了一段文字:“我们向往或者去旅行的地方好像总被称作梦想或者远方的家,但是这些地方对于当地人来说就是生活,有时候想一想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很难总结,但是不忘初心却很容易想明白,旅行就是去站在别人的视角审视不同的生活。所以,别去赶路,要去感受路。”
·康定——细品情歌故乡的人与景
告别了大渡河的湍急,铁索桥的奇特,前方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康定情歌之乡在等着我们。
不是第一次来一个地方虽然熟悉,但是总觉得少了许许多多的激情与新鲜感,同样是拿起相机去扫街,但是透过取景器总能想起之前在哪拍过什么样的片子。于是我决定不走城中央的主干道,走走小路或者一些小巷子恐怕能有一些灵感。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广场上响起了康定情歌,虽然也是一尘不变的广场舞,但在这个特定的地点里配上本该属于这里的节奏,总让人觉得旅行就在寻找这种感觉。
·如同宝石一样的姊妹湖
海子山姊妹湖是川藏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说起湖的行成就得说说位于巴塘的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它是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川遗迹,以“稻城古冰帽”著称于世。保护区面积 328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区域内最高点“果银日则”海拔5020米。
随着全球气温回升造成冰帽逐渐消融,融雪积水聚集于冰蚀洼地和岩盆形成 了湖泊,整个山上约有大大小小1000多个“海子”。“姊妹湖”(也叫“眼镜湖”) 静静地平躺在海子山上,象两个美丽羞涩待嫁的少女,显得是那么圣洁。
周围是白雪皑皑的雪峰,她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又像雪山的两滴眼泪,洒在山脚。这种神圣的静美,让你记忆终生。2006年第十期《中国国家地理》,以此湖作为封面。
在山口看到它的壮美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亮哥在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从成都骑行来西藏,前5天出发的时候他哭了5天,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跟我说骑自行车骑士非常痛苦,尤其是在山下往垭口骑行的时候,前几天身体还没进入状态有时候时时刻刻要跟自己的意志作斗争,有的时候真坚持不下去了想想回家吧或者搭车吧,但自己总问自己,来这的意义是什么。每每问到这里还是默默的腰牙坚持,当骑到山顶的垭口俯瞰到山下壮美的景色或者雪山的时候,泪水不禁默默的从眼眶中夺目而出,这时候我就会在山顶大喊:“继续骑下去!一定要骑到拉萨!”
是啊,当我站在海子山前我终于知道了那些骑行者为什么要经历身心的考验与折磨,因为他们眼前的一切,付出什么也值得!
·世界最高城——理塘
记得去年来理塘的时候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乌云,我不禁感慨这座世界最高城好像有灵性一样,借助暴风雨的威力来展现它本应拥有的姿态。
但是这一次迎接我们的却是阳光明媚,于是这座城市的气质因为天气的原因有了180度的改变,原本阴天的庄严与气场在阳光下变成了灵性与温暖,整座城市好像母亲的胸襟一样温暖无私的迎接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行者。
也许是在此来到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原本紧张的敬畏变成如同到家的温馨。
·再回东达山
东达山是318线上第二高的垭口,海拔5008米,记得去年到这里的时候还有感并且跟大家分享了一首仓央嘉措的情诗,如今到这里也是有些回忆。
那么再跟大家分享一首诗吧!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这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感受民风淳朴——八宿
八宿,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是充满回忆的,因为去年的时候我在这里拍了许许多多的图片,而且这里的人都特别的友善。
很多朋友都问我是怎么拍到这些的,尤其是拍人物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配合你愿意让你拍他们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你面带微笑,举起相机对准他们之后他们若表示明确禁止,那么就千万别拍,还予一个微笑即可。如果被摄者开心的乐了,那么你就要多于他或她沟通,并且拍完照片给人家看就好了。如果拿不准主意的话,在拍之前就跟人家打招呼,问询许可即可。一定不要强行拍摄,不然很可能引起冲突。
·一瞬即逝——然乌湖
然乌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距离县城白马镇约90千米的然乌乡。成因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在地质运动活跃的藏东南一带有很多这样形成的堰塞湖,然乌湖因为紧靠川藏公路而为许多走川藏线旅行的旅行者所熟知。
乌湖海拔3850米,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为藏东第一大湖。
夏季湖边绿草茵茵,山腰则是灌木丛林,五颜六色的杜鹃花怒放,山顶则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湖水碧波粼粼,风景如画,然而然乌湖的神话传说更是美。猿猴碰头山的传说就是一例。传说很久以前,康沙与然乌之间有座山,山上生活着许多猿猴,猿猴的模仿能力极强,见人们干什么都要进行模仿,模仿后所看到的东西又进行破坏,严重破坏了人们生产生活秩序。这些猿猴很 善斗,人们对其破坏也没有什么办法制止,对此人们都感到头痛。后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即将全村所有男人都集中在一起到山上去酿造大量的青稞酒,又制造出许多与真刀真剑相似的木制刀剑。
随后就在山上大量喝酒,喝完后人们就拿起木 制刀剑进行决斗,决斗中人们纷纷装着中剑倒地死亡,后来人们都回到村庄并在山上留下许多酒和真刀真剑。晚上,这些猿猴就开始模仿人的动作,先大量饮酒后也 进行决斗,这样猿猴都中剑倒地身亡。最后只剩下一只,它看见自己的同类都死去,感到非常悲伤,就绝望地向山壁碰去而自杀。后来此山被人们叫做猿猴碰头山。 自然景观与神美传说相融一起,更使然乌湖诗情画意。
·嘎瓦龙雪山——一个纯洁的处女地
在抵达波密之后,我们便驶向了扎墨公路,虽然不去墨脱但是也来到了24K,来到了嘎瓦龙雪山以及冰川脚下一览他们的壮美。
当车行驶在盘山公路驶过一处处积水飞溅起漂亮清澈的水花的时候,大家都从心底发出了快乐的叫喊。远处的雪山时刻出现在车窗里,感觉特别的舒服。
在雪山面前,我选择脱光上衣与它直击交流,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尊敬。
接一瓶雪山融化的水,带走一块属于这里的石头,将美景记录变成永恒的照片。
·走过最后的通脉天险
通麦天险,号称“通麦坟场”,是川藏线最险的一段路,在波密和八一之间,全长14公里,这段路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这里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川藏难,难于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线,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麦、排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
当然在今年的7月,通麦各隧道的通车以及通麦大桥的通车意味着天险的终结。
可以说这趟行程是最后的体验,于去年相比,今年有一些隧道提前通车了,而且一些路面也经过了拓宽与重修,相比去年来讲好走的多了。
在战备桥的后面已经可以看到马上竣工的通麦大桥了。
不过由于是雨季,道路也非常难走,同时通麦实行单双号通车的原则,也就是说为了修路,通麦的路每周是有几天不通车的,所以走这里的时候一定要算好时间,同时一定要早起,以防堵车。
在远处的跨河的大桥也基本有了样子,可以说以后通过这里要安全的多,便捷的多。
幸运的是我们用了一上午时间就通过了天险,而且还看到了彩虹。大家都非常激动,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纪念。
经过了将近10多天的行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段的路程,下面就是向后藏,珠峰出发,一路上大家都运气不错,所以每个人也都默默祈祷能看到迷人的珠峰,许下内心的愿望。请继续关注后面的游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