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行摄自驾 > 行摄自驾营 > 正文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0 2014-06-26 06:00:01   蜂鸟网   作者:袁野   责编: [原创]

前言:作为一个华夏子孙,在我们上小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血液中流淌着5000多年不朽甚至是骄傲的历史,当我们问起中国的特色以及符号的时候,我们能脱口而出:“弄堂、胡同、戏剧、陶瓷、书法等等。”当我问你,有多少属于我们的历史以及文化你亲身感受过的时候,我相信很少有人能硬气的回答。每当我拿着相机穿梭在那些被拆掉的胡同里的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办法来把它们尽可能多的留在底片上,除此之外我便无能为力,从那时候我便默默的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一定,一定要尽可能走遍中国,把那些本属于我们华夏子孙的文化都永存在镜头里。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在这一段的行程中,我将带您前往上海去感受上海老建筑的风采,并了解背后的故事;也会前往宣城,一起去看一看古法宣纸的制造工艺。希望喜欢传统工艺的您不要错过这一段精彩的时光之旅。为了配合“上海·古”这个主题,我在这里使用上海的图片尽量以黑白的为主,希望这个色调能让你对上海有一个新的视角。

    曾经有人问过我:“请你毫不犹豫的说出三个你觉得能代表上海的词你会说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弄堂”、“外滩”、“老阿姨”。当然,这三个词也仅仅是我对上海的看法。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上海繁华的街头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上海的早晨

    150年前,黄浦江边的这片江滩的安逸生活被一群殖民者所打破,曾经的小渔村摇身一变,那原本蜿蜒曲折的小路被苦工们修成可以形式马车与蒸汽机车的砖石路,而那些木质的甚至是稻草所建筑的茅屋却被林林总总的高楼大厦所代替。人们的生活也不再满足于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安逸平和,追求的却变为那流光溢彩的夜幕下奇妮绚丽又迷幻诱人的夜生活。从此这篇无名河滩便有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大名——外滩。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外滩景色

    但正如每个明星成名前都有一段心酸的经历一样,“外滩”也不能幸免于难,除了大名之外,它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小名:“殖民地”。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外滩街头

   不知道今天外滩的繁华到底应该不应该感谢那些列强,这条1.5公里(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引自百度百科,感谢网友chimy1019 的质疑。)长的海边大道上,却矗立着52栋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这些大楼组成了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和平饭店

      150年前的这里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

 

·听阮义三教授讲述海关大楼的故事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花旗银行大楼

    在外滩,每一栋建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每一栋建筑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也是要感谢阮义三教授的执着,梁思成曾经在北京城墙拆倒的时候伏在城墙上哭着说:“不要做千古的罪人”。而阮义三教授,也继续着梁思成的遗志,继续为了上海甚至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着执着的保护与发现。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行为艺术“K of Sh hai”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外滩街头景色

   “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泽东......”耳边传来了一阵阵的钟声。这是从海关大楼传来的声音啊,没错。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海关大楼

    说到海关大楼,这里有两个小故事,当年上海滩最漂亮的建筑是花旗银行大楼,政府在建立海关大楼的时候明确规定,建成后的大楼一定要比临街的花旗银行大楼漂亮气势,在中国人杨斯盛的监制下,终于达到了政府的要求。建成的海关大有有两个特点最为引人瞩目——大楼前的4跟多立克式柱、楼顶的大钟。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海关大楼楼顶的钟

    海关大楼楼顶的大钟与英国的大本钟、英国国会大厦的大钟都是一家制造商制造的,所以该钟也被称为亚洲第一钟,早年大钟的声音是贝多芬的欢乐颂,后来解放之后被改为东方红。虽然现在的铃声不是由大钟本身的金属机械敲击发生的而是通过喇叭产生的。不过大钟本身的金属机械部分都还由油脂包裹保护着,只要进行简单的调整便可立马投入使用。我很期待它发出真正声音的一天。

 

·最古老的建筑——英国驻上海领事总馆

    说到这里给大家说说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吧,最值得说的可能就要算是外滩最古老的建筑了,这栋建筑始建于1873年,属于上世纪的产物了,这就是外滩33号——英国驻上海领事总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外滩33号——英国驻上海领事总馆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文第二款专文规定“自今以后,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而且各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自己的领事馆,当年的英国便派巴富尔代表英国在上海设立领事馆,清政府恩准他们在上海市区里随便挑选地点,巴富尔虽然挑到了合适的地点,但他极想在租界内自建领事馆,按照当时英国法律在外领事只得租地办公,不能购地建屋。1846年04月巴富尔未经英国政府批准擅自购进土地,之后,巴富尔被撤职。继任领事阿利国代替巴富尔上任,当阿利国上任人之后就发现巴富尔绝顶聪明,他明白了巴富尔为什么非要在外滩租界区修建领事馆的原因,那就是一旦发生军事突变,他能以最快速度跑大黄浦江中驻守的军舰上保住性命并发起反攻。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外滩33号——英国驻上海领事总馆

    在阿利国明白之后,便极力的向英国进谏,结果在英国政府的坚持下,阿利国继承了巴富尔在外滩建成了英国领事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周边的教堂

    英国领事馆经历过三次重建,由于采用东印度风格,当时在外滩没有一家建筑公司能完全掌握这种建筑的建造方法,所以在第一个领事馆投入使用2年后,建筑主体便轰然倒塌了;重建后的领事馆依然没有逃过厄运,一场大火便再次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建筑再次蒙难,所以英国人便痛下决心,花了15年的时间完完整整里里外外的认真的重修了这栋建筑,于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英国领事馆便是第三次建造的产物。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周边的教堂

    今天的领事馆早已不是当年的作用,今天,这栋穿越百年的建筑便被半岛酒店收入囊下,成为私人会所,也许这正是这些古建筑最好的归宿吧。

 

·大境关帝庙,看上海最后的城墙

    很多人来到上海都要去田子坊去转一转,对于我们北京人来说,田子坊就跟我们的南锣鼓巷一样,对于真正想感受上海古文化的那些人来说一定不能满足,所以,大境关帝庙是一定不能错过地方。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大境关帝庙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庙内的石碑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大境关帝庙内部

    大境关帝庙是上海正一派主要的道观之一,也是上海著名的道观,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抗倭寇县政府便开始修建起了城墙,大境关帝庙就是这些城墙的一部分,而大境关帝庙内供奉的便是关羽关云长。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大境关帝庙内部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大境关帝庙供奉的关公

    民国时期,由于不再需要抵抗倭寇,上海的城墙便开始拆掉,而为了保存大境关帝庙,庙宇所在的城墙段没有被拆掉从而幸运的被保存了下来。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大境关帝庙内部

    虽然没能一睹上海古城墙与大境关帝庙的风采,但是清王韬写过一首描写它们的诗句——《瀛壖杂志》:城下“槿篱茅屋,古树丛篁”,“小涧平桥,纡回始达。旷土数亩,间植桃柳,暮春花开,朱碧相映,时当祓禊,士女如云”。并有诗称:“飞楼压城坳,雉堞屹环堵。下临竹千竿,风来势飞舞。”以“胜境烟霞”,来描写那时香火旺盛的场景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城砖上工匠的名字

    在建筑城墙的转上,细心地我发现了上面有很多工匠的名字、产地等等信息,这叫我无不感叹百年前的古人对于建筑的责任到人的制度。即便是到了百年后的今天,城墙的倒塌也不是大自然的力量,而是毁于人手,多么的可悲啊!

 

·安徽宣称泾县,探寻宣纸的制作工艺

    离开上海,前往宣城,宣城顾名思义,就是宣纸之都,其中最有名的宣纸就是出自宣城的泾县。古人形容好的宣纸是:“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宣称泾县的选宣纸文化园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处理青檀皮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将青檀皮与石灰石的混合物切成块

    制作宣纸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青檀皮,但即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产地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青檀皮的品质也不一样,所生产出的宣纸有很大区别。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宣纸便是宣纸中的上上品!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将混合物制成细丝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洗涤

    宣纸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十八道,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伐条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将细条打入胶然后与皮料、草料混合打浆

    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

 

·纸帘是捞纸——看似简单却深藏技术
    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而捞纸是纸浆经抄造成为纸的极关键的工序。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产成品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捞纸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捞纸

    捞纸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这简单的动作中却有着非常多的讲究与技术,首先,在池子边上的两个人一定要做到同步,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纸帘插进水里,然后再用最短的时间捞起,同时入水的时候,纸帘的角度要垂直切入水中,当纸帘的一半入水后,迅速的将其在水中端平,然后迅速的以45度角的姿势托出水面,整个过程只持续短短不到2秒的时间。看似简单的动作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在这里工作的老师傅们都得有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制作经验了。所以别看它简单,但是没有技术的沉淀与时间的积累,根本做不到。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捞出来的宣纸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堆积的刚捞出来的宣纸

    捞出来之后的宣纸则像豆腐一样,平整的,一张一张的落在一起,很多人都担心这样摞起来的宣纸会不会互相粘连,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当宣纸被捞起来的一瞬间与空气接触后,宣纸完全就固定成型了,不会相互之间产生粘连。

·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的诞生

    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制作纸帘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制作纸帘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制作纸帘

    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能决定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就开始了: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制作纸帘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制作纸帘

 

·都是技术活,宣纸的烘干与裁剪

    大家很好奇,被捞出来成型的宣纸是不是要自然的排水,然后才能定型成真正的宣纸呢?其实不然。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烘干宣纸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烘干宣纸

    师傅们将捞出来的半成品纸经过空水,然后把它们一张一张的贴到内加热的平整的烘干墙面上,然后用刷子把它们刷平,经过几分钟短暂的烘烤,然后轻轻的取下来即可。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烘干宣纸

    经过烘烤的宣纸也不能直接使用,还得经过裁剪、承重、检查、盖章才能走出这个工厂。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裁剪宣纸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盖章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检查

    宣纸在烘干之后还要经过最后的工序才能流通到市场上,那就是——裁切与整理。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古人到底是怎么做物无中生有发现这些精密的制造工艺的,我相信除了一些运气外还有不懈的努力。

总结:

    据说,很早年日本人曾经用领带沾过制造宣纸的水,然后用化学分析法在日本尝试制造宣纸,但是制造出来的宣纸跟我们相差深远,后来进过分析表明,泾县生产的宣纸是因为那里天然的泉水才能制造出如此顶级的宣纸,当然这其中还有着一种潜在的因素——文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要被新鲜的外来文化所吸引所惊叹,因为我们有着本该让全世界人瞩目以及学习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在下集中,我将带您亲自去看一出最最正宗的黄梅戏,也会带您一起去景德镇感受一下地地道道的瓷器的诞生,希望您不要错过!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环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前言:告别了上海的老建筑以及宣纸之都——宣称,我们马不停蹄的一路向西来到了黄梅戏之乡——安庆以及中国瓷器之都——景德镇,一起去听一听正宗的黄梅戏到底是怎样唱出来的,同时也亲眼看一看令世界震撼的china(瓷器)。随着文化之旅的展开,我也来越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因为在每一个城市我们都能有引以为傲的文化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在这些文化的熏陶下,不同城市的人们展现着不同的风采,这些精神与面貌都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如果我问你听没听过黄梅戏,我相信我们这一带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当我唱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时候,我相信几乎大家都对这两句歌词有印象。这两句歌词出自《天仙配》,而《天仙配》就是黄梅戏中最最经典的剧目之一。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夫妻观灯》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夫妻观灯》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最早的黄梅戏其实就是湖北省黄梅县那些茶农们采茶耕作时候为了打发时间哼哼的去曲调,后来慢慢的传到安徽省的安庆,砸哪里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把自己对于茶调的理解加入到唱腔中,于是变有了一个新生的剧种——黄梅戏。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夫妻观灯》

    而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与京剧完全不通,黄梅更加细腻委婉

    在2006年5月20号的时候,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面。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戏牡丹》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戏牡丹》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戏牡丹》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闹黄府》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闹黄府》

    黄梅戏与京剧的差别非常大,如果夸张、气势、千军万马来形容京剧的话,那么黄梅戏则是娇羞、内敛、含苞待放的。所以作为一个北京人,看惯了京剧的大起大落,看一看黄梅戏的精致细腻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闹黄府》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黄梅戏《闹黄府》

    提到黄梅戏提到安庆,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韩再芬老师,在黄梅戏的发展阶段,韩老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为新黄梅戏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比如我们听黄梅戏的再芬黄梅戏公馆就是韩再芬老师为了传播黄梅戏,为了让黄梅戏走入人们的生活而呕心沥血打造的。

·可以吃到的历史,景德镇——景春馆

    离开安庆来到了景德镇,还没看到瓷器的制造之前景德镇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景德镇的——景春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景德镇——景春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景德镇——景春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景德镇——景春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景德镇——景春馆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景德镇——景春馆

    这里原本是一个商人的宅邸,后来在拆迁中幸免于难,最后被改造为饭店了,这里的装饰尽量维持了原来建筑本身的原貌。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游老建筑看古法造宣纸 寰行中国上海到宣城游记(上)

    在这里吃饭总觉得吃了吃以外还能深深刻刻的感受到徽商文化。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听瓷器乐队演奏

    “china”除了中国的意思以外本身还是“瓷器”的英文,所以,当外国人提到中国的时候除了“京剧”、“丝绸”剩下众所周知的就要算是“瓷器了”。所以来到景德镇了解瓷器的诞生也可以说是对中国标志文化的一种再学习与升华。

    来到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你会感受到有关瓷器的所有历史,徜徉于安静惬意的博览园中你会感觉特别放松,修在山中的古窑被丛丛古树包围,而且山间的涓涓细流也不是从傍边流过,让你感觉这里吸收了田地的灵气,所以这里能出产瓷器这种精美绝世的工艺品你一点也不稀奇。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

    如果你幸运的话,便能赶上每天在这里表演的乐团,这个乐团非常的特殊,特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器全都是瓷器制造的。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用瓷器演奏的乐队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清脆的瓷器在一群技艺精湛的表演者的手里好像赋予了生命般。全场的听众都被瓷器所散发出来的声音深深的吸引住了。

 

·探求瓷器的制造工艺

    景德镇作为瓷都已经有上千年烧纸以及制作瓷器的了历史了,早在五代时期的景德镇烧造的白瓷就已经拥有很高的水平了。好的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景德镇的瓷器种类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骨瓷”最为有名。骨瓷的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

    制作其次大致分为以下几步,首先需要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为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瓷器制造的工棚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瓷胎的原料——高岭土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然后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很讲究的瓷器上釉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栩栩如生的牛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不一定出个看火师傅

    在景德镇,有一口镇窑,这个窑已经存在了将近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烧制造的窑口,在前不久这个百年窑嗨开火烧瓷器。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镇窑

    烧制瓷器的窑洞内部是一个蛋形,将装进泥胚的瓷器按照顺序放进窑洞内烧火。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烧火的时候有一个专门的看火师傅来看火,温度控制需要相当精确,虽然现在可以使用电脑控制的电炉烧瓷器,但是烧出来的瓷器还是跟木火的有差别。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装入泥胚的即将火烧的瓷器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全世界最大的火窑

    景德镇有这么一句话:“三年能出一个状元,但是十年不一定能出一个看货师傅。”所以说,看火师傅如同千里马一样,是百年难求的。这也间接的告诉我们,一个完美瓷器的制造是有多么的难。

 

·走进生活,武汉韩华林街拍纪实

    离开景德镇来到武汉不知不觉整个行程就要接近尾声了,看过那些深厚的历史,总得用安逸休闲的“扫街”结束吧,拿起相机,徒步在武汉的昙华林走一遭。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街头纪实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街头纪实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街头纪实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街头纪实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街头纪实

    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街头纪实

听黄梅戏看瓷器的诞生 寰行中国安庆到武汉游记(下)
街头纪实

    如今的昙华林就如同北京的南锣鼓巷一般,不同的是这里的人要少得多,而且整个环境安逸的多。     

总结:

    7天的行程、5个城市、1200公里的道路,我们看到了老建筑、宣纸的诞生、黄梅戏、瓷器的制造等等原来我们从不关注的东西以及文化,这趟旅行也让浮躁的我重新沉淀下来,从繁华喧嚣中逃离,在安静传统中短暂的“疗伤”。旅行的意义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文化,整装再出发。在下面一站,将由我们的徐彩虹资深编辑继续带您寻找历史与文化,她将带您从武汉到成都,一路探寻巴蜀文化,希望您一定不要错过!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